摘要:
近日,在线发表在《分子影像与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首次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来研究小鼠感染寨卡病毒后的脑部炎症。这项技术的额外好处是,它允许研究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疾病的进展。
据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高级作者Thomas M. Bocan博士介绍,小动物成像已经成为传染病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
他说:“使用动物模型研究传染病的传统方法提供了关于疾病进展的有限信息,研究人员在研究结束前无法分析这些动物的组织,”他说。"影像研究使我们能够通过对同一动物在感染期间的纵向研究来收集更多的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数据,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的猴子身上发现,并于1952年发现首例人类病例。该疾病于2015年5月开始在整个美洲蔓延,引起国际关注。虽然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但也可能通过性传播。孕期感染寨卡病毒与先天性脑畸形(包括小头畸形)有关,寨卡病毒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诱因。
进一步研究调查寨卡病毒与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好地了解导致严重疾病的致病机制。PET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成像技术,可用于在活体动物模型中可视化各种生物过程。因此,USAMRIID团队着手使用一种名为[18F] DPA-714的探针来检测和量化感染寨卡病毒的小鼠的神经炎症,以评估PET成像的能力和灵敏度。
底部一行:该图像显示了代表性PET/CT小鼠在寨卡病毒感染后第3、6天和第10天的大脑图像。红色区域表示神经发炎。
标签:Zik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