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读懂中国 | 石毅对话唐根: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网推出“读懂中国”节目,通过国际政要与中外学者的深入对话,解读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本期《读懂中国》节目邀请到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文化人类学博士石毅与美国知名时事评论员、太和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艾那·唐根(Einar Tangen)进行对话,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述物与人的关系,阐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与世界意义。
唐根指出,在国家追求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者的关系。小到个人的生活,大到国家的发展,精神文明中蕴含的价值观与文化是相通的。他认为,中国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观,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意义所在。
谈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增强的全球影响力,唐根正面回应了对西方关于“‘全球化’等于‘中国化’”的质疑。在他看来,世界并未因中国的崛起而变得“中国化”,而是中国因其自身的发展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
“中国没有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不是去告诉人们应该成为什么,而是向人们展示:你能够成为什么!”唐根说。
石毅强调,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重要。她表示,中国在持续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石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几千年来伟大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民的血脉和灵魂。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民愈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中国人民所拥有的改革开放精神、包容发展精神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将继续发挥积极影响。
以下为对谈精华摘编:
艾那·唐根:
生活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是物质财富吗?富人和穷人的对立吗?
石毅:
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吧?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重要。
艾那·唐根:
这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但如果你没有价值观,生活的意义又在哪里?
石毅:
为什么会有一些声音将“全球化”和“中国化”这两个概念画等号?因为中国,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发展如此之快;其发展模式已被当作范例,甚至被一些发展中国家当作样板。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全球化似乎正在朝着中国方式的方向发展。
艾那·唐根:
我要先表明,两个概念不能画等号。我这么说的原因是,我们所了解的全球化,最初是由资本家为了从中榨取价值而构建的。但我想说,文化是流动的。如果你去欧洲,他们对中国非常着迷:他们有中式的花园、丝绸……所有象征“文明”的东西,实际上都来自于东方。
中国给世界带来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处有时又不那么明显。说“我们才是第一”,这就是美国的行事风格。所以我认为,与其说“中国正在让世界变得中国化”,不如说是中国现在因为其贡献和文化而得到认可。
石毅:
中国在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但政府和社会也非常关注国家的精神文明。
艾那·唐根:
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中国人正在重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为此感到骄傲”。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他们说:“你看,作为中国人我感到自豪。”
石毅:
年轻人享受当下,重新解读古老的传统,并试图运用现代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来进行创新。
艾那·唐根:
所以传统是不断变化的,让事物更新迭代,并使其(与当今)相关,才能让文化保持活力、有新意并充满趣味。
石毅:
我认为,这个国家也在引领人民建设更好的环境。有一种精神,比如开放,比如尝试、务实,比如包容。中国人民不仅是有理想、他们有抱负,但同时又很脚踏实地、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创新,让古老的传统复兴,看其能否适合当代社会。这些想法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就会付诸实践。在政府层面,也进行了机构改革使政府更高效、更具适应性。
艾那·唐根:
中国没有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不是去告诉人们应该成为什么,而是向人们展示“你能够成为什么”,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