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亚11月24日电 题:非遗茅古斯三亚传新意
作者 范宇斌
“00后”汉族小伙欧阳国山昂首站在蒙古族小伙高鸿浩的肩头,身体转圈,双手在胸前挥动,完成一套动作后“一跃而下”。这是上海代表团23日带来综合类表演项目《茅古斯·狩》的最后一幕,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2日至30日在海南三亚举行,各参赛代表团“十八般武艺”展现最炫民族风。
茅古斯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意为“祖先的故事”,被誉为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活化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现场,上海代表团表演《茅古斯·狩》。 范宇斌 摄《茅古斯·狩》项目编导、上海体育大学教师彭涨(土家族)还记得,在他小时候每逢盛大节日,土家族村寨的老老少少都会结草为衣,唱唱跳跳,模仿先民生活和劳动等场景,以此记住“我们的祖先”。
以此为灵感创编的《茅古斯·狩》展现了土家族先民祭祀、赶猎、决斗、感谢食物等场景。在赛场上甫一亮相,便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其背后亦传递出多重新意。
新意之一是传承。
18位演员都是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00后”大学生。他们手握木棍、身着茅草、赤足而舞,以粗犷豪放、刚劲激昂的状态,展现了茅古斯特有的魅力。
“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表演中都有体现,我们选取的主题是狩猎。狩猎过程会碰到不少艰险,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打到猎物要一起庆祝,在这里面你会看到土家族的摆手舞、听到土家族的敬山歌。”彭涨表示,希望通过茅古斯表演,展现土家族人民的勇敢、团结和敬畏自然。
其中一大亮点是开场时演员们齐唱“敬山歌”。“远古时,先民在打猎前会对着大山唱神圣的歌,向大山表达心意。”彭涨表示,作为编导老师,他不仅要教会学生动作,更重要的是传授内涵。
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现场,上海代表团表演《茅古斯·狩》。 范宇斌 摄新意之二是创新。
古老的茅古斯,被这群“00后”演出了新姿态。
“我们深挖茅古斯特点同时,加入了当代元素,比如慢放、充满张力的动作,在视觉上产生较强的冲击力。”项目编导、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周仕怡说,创新能够让非遗茅古斯更具观赏性和时代性,有助于传播推广。
新意之三是团结。
《茅古斯·狩》虽然是土家族非遗,但这群演员是由汉族、土家族、回族、白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等组成的。他们手拿长棍,看似“乱舞”,实则默契配合,8分钟表演下来,演员全身是汗。
18岁的土家族小伙鲁嘉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在此之前,他从没跳过集体舞。他希望自己更好传承土家族文化。
茅古斯并非一个人的舞蹈。白族小伙张宸语曾在练舞中受伤,上场时依旧带着轻伤。他说,这支舞需要很强的体力,但最重要的是彼此配合,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
“远古时期野兽出没,一个人打猎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先民们懂得合作,这种团结精神在茅古斯中得以展现。”周仕怡说,从组队训练至今,这群“00后”学生成长了很多,尽管大家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但大家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到了赛场后,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新意之四是感恩。
“狩猎”归来,演员们肆意挥舞手臂,摇头晃脑地转圈,以经典的摆手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演员们脖子上还佩戴了一条木制项链,上面挂着一颗獠牙。“这是先民为了表达对动物的感谢,便将它戴在身上,期盼五谷丰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彭涨说。
11月23日,上海代表团演员们与其他参赛代表团的彝族演员在赛场外合影。 范宇斌 摄新意之五是未来。
台上8分钟,台下半年功。这群演员们近半数不是舞蹈专业出身,历时半年,从零基础起步,刻苦训练。
“整个过程下来,收获的远不止跳舞本身。”彭涨说,团队中不少学生毕业后将回到民族地区,未来可能成为体育教练,“相信这次经历,会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茅古斯是融合的艺术,也是开放的艺术,诞生于远古,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新元素。
“恰如我们的城市——上海,可回溯长江源头,又海纳百川,奔流到海。各民族同胞家在上海,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最终融会贯通成国际化大都市,链接世界与未来。”彭涨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