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读:农历的很多日子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民间有很多说法和讲究,最常听见的说法是六月六晒衣物,这是怎么回事呢?农历六月六的风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六月六,晒衣物六月六,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天赐节”、“姑姑节”、
导读:农历的很多日子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民间有很多说法和讲究,最常听见的说法是六月六晒衣物,这是怎么回事呢?农历六月六的风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六月六,晒衣物
六月六,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天赐节”、“姑姑节”、“晒衣节”、“浴猫节”、“虫王节”等诸多称呼。而这一节日的最初来源,据传与北宋宋真宗有关,是宋真宗利用道教来巩固统治的产物。
公元1004年,辽国举兵南下,北宋形势危急。面对此种不利境况,时任皇帝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力劝下御驾亲征,结果被辽兵围困于澶州,后被迫与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达成议和。此后宋真宗便无意再对辽用兵。景德四年(1007年),大臣王钦若向宋真宗献策,认为不用兵而用向泰山封禅的办法来达到“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目的,即针对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禅、得天瑞的方式来神化宋朝,以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下侵宋的念头,从而起到巩固自己统治的作用。六月六日,宋真宗假托此日有天书降下,便把此日称为“天赐节”,并在泰山岱庙修建了天赐殿。所谓天赐节,即是天赐节的意思。宋真宗规定,政府要在这一天休假一天,并禁屠九日、停刑一天,所有官员要到道观行香,京城上清宫等处还要建道场。
宋代以后,天赐节不再是官府所认定的法定节日,但在民间这一节日却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已逐渐失去了其原意,而是各地根据各自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如晒衣、浴猫、接闺女等。在这其中,全国各地最为普遍的习俗活动就是晒衣服、书籍等物品了。
“六月里来热难当,大家小户晒衣裳。”农历六月,正值盛夏,多雨易霉,对于衣服等物品非常不利,因此遇到晴天人们便把衣服等物品拿出来暴晒,名曰“晒伏”或“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衣物不会生虫,易于保存。正如俗谚所云:“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因此,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翻箱倒柜把毛料、衣物、棉衣及绫罗绸缎等拿出来翻晒。而如果这天下雨,则叫“湿龙衣”,以后可能遇到连阴天气,导致此后40天不放晴,故有“六月六,湿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之说。实际上,夏季晒衣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习俗,不过在魏晋以前为七月七日,以后才逐步演变为六月六日的。如今在某些地方,仍有七月七晒衣书的习俗,如在山东曲阜一带就是如此。而后世因六月六“晒龙袍”之俗,又演变出另外一些习俗。如在鲁西南地区有在六月六给准备结婚的儿子缝制被子的习俗,称为“缝龙被”。因六月初六是皇帝晒龙袍之日,所以这天缝制的被子被称为“龙被”,具有吉祥如意、事事顺心的寓意,且有在这天做的棉被不易霉蛀之说。除此之外,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有六月初六翻晒过冬种子的习俗。经过翻晒后,种子不发霉,不招虫,易于保存。
为什么会形成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呢?对此,各地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山东东明,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俗谚。传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大家一路征战,终于来到殷都郊外的牧野,结果还未来得及扎营就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士们全身都被淋个尽透,苦不堪言。到了第二天正是六月六,天气晴朗,烈日当空。全军一齐欢呼:“武王洪福齐天。”遂一齐摊晒湿衣。武王夫人也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晾晒。牧野的百姓见到后也纷纷把自家的衣服拿出来晒。一时间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到处都晒满了衣服,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人们发现,经过这一日的暴晒,衣服更好存放了。于是在六月六这一天,人们不但要晒衣被,还要把屋里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晒,慢慢发展成为今天“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六月六日,民间多晒衣服,官府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寺庙里的僧人则晒经书,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节日,名曰“翻经节”。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时,不慎将经书掉落在河中,只好将经卷一页页翻开,放置在大石头上晾晒。因这天正好是六月初六,后人尤其是僧人对这一天便格外重视,于这天翻晒寺中所藏的经书。而翻晒经书时,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前去观看。据说翻经书十次的妇女来世可以转变为男身。对此,顾禄《清嘉录》曾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实际上,所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的说法实不足信,此说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让妇女免费帮忙翻晒经书而已。只是此说一旦形成一种习俗或信念,则很多人自愿为之了,也显示出民俗本身的巨大影响力。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六月六晒衣物,农历六月六的风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