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氏闭壳龟,学名,Cuorapani,是中国的特有龟类,属匍匐纲、龟鳖目、咸水龟科、闭壳龟属,于1981年在陕西省平利县徐...目录潘氏闭壳龟简介潘氏闭壳龟,学名,Cuorapani,是中国的特有龟类,属匍匐纲、龟鳖目、咸水龟科、闭壳龟属,于1981
潘氏闭壳龟(学名:Cuora pani)是中国的特有龟类,属匍匐纲、龟鳖目、咸水龟科、闭壳龟属,于1981年在陕西省平利县徐家坝被初次发现,1984年宋鸣涛先生为纪念陕西生物钻研所潘忠国传授,以其姓氏命名为潘氏闭壳龟。该物种是中国二级重点包全家养生物,定为"极危(CR)"等级。
潘氏闭壳龟头较长,淡黄色。上喙钩形,眼后有两条黄褐色条纹。背甲较低平,淡褐色,有显著的脊棱,前部和后部边缘不呈锯齿状。腹甲很平,呈淡黄色。盾片相连处有黑色宽条纹。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间腊韧带相连。四肢褐色,较扁平,无斑纹,指、趾间有兴旺的蹼。尾短,圆锥状。雌性龟吻较圆钝,腹甲中央平整,泄殖腔孔距腹甲边缘较近;雄性吻较尖,腹甲中央略凹,泄殖腔孔距腹甲边缘较远,泄殖腔孔有交接器。
潘氏闭壳龟多少钱潘氏闭壳龟是我国特有的龟类种类,数量稀少,是我国二级包全生物,在市面上偶见买卖,然而数量不多且买卖额很大,有时刻一只龟可达数万元
背甲长雄龟120 毫米,雌龟115 毫米。背甲扁平,中线上隐有脊棱;颈盾粗大。腹甲前端圆,后端有缺刻,与背甲以韧带联接,胸、腹盾之间有韧带相连,腹甲前后两局部能齐全闭合于背甲。头大小适中,反面平滑,枕部稍粗,吻尖略突出上喙,眼径与吻长相当,上喙微曲,下喙短于上喙。前肢反面被以覆瓦状陈列的鳞片,腹面被一横列大鳞;后肢内侧及掌部被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之间蹼兴旺。尾短,圆锥状,反面被粒鳞,腹面正中有一纵沟,被鳞成对。生存时,头反面橄榄色,腹面稍淡;背甲淡褐色,腹甲及缘盾腹面黄色,盾片接缝伴有黑色宽纹。
潘氏闭壳龟饲养方法潘氏闭壳龟是属于杂食性的龟,然而理论来时,潘氏闭壳龟更青睐吃一些生物性的食物,在人工饲养环境下,不只有留意食物的新颖度,还要留意食物造成的水质变动。
一、潘氏闭壳龟的食物选用
潘氏闭壳龟可喂小鱼 虾 、田螺、贝壳、水生昆虫、畜禽肝脏、蚯蚓等。气温低或阴天时,每天上午7~8时投食1次;气温高或晴天时,每天上午7~8时和下午6~7时投食2次。投食量依据龟的摄食量的多少而酌情增减,普通以总体重量的5~7%即可,投料量以所有吃完为度。鲜活饲料和配合饲料要求新颖、适口、营养、不霉变、不蜕变,投料做到“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每日要做到清算食 台 ,以防病菌蔓延。成龟池放养密度不宜太大,普通10只/平方米左右。此外,还要覆灭黄鼠狼、蚂蚁、鼠、猫、蛇等敌害。
二、潘氏闭壳龟的饲养要点
依据潘氏闭壳龟的习性以及对温度、饵料的要求,普通来说很容易饲养。温度在20度时可反常进食,最适宜22~30度,15度左右发生停食或少食,10度以下进入蛰伏形态。蛰伏时期只需将其移入室内,环境温度高于0度,便可坦然越冬。
潘氏闭壳龟产地重要散布于中国中部省份陕西,四川和湖北,呈不延续散布的少数种群,多见于稻田旁的水沟中,属于中国特有种。
云南闭壳龟被发现和命名已有100年,但自G1A1Boulenger 1906年依据云南省6 号标本命名后,仅有张玺 和成 庆泰于1946年在昆明西山采集到1号标本的报道,尔后58年间不时未再见活体报道。《中国濒危生物红皮书———两栖爬执行物》将其列为家养绝灭种。
2004~2005年云南昆明先后发现2只(雌雄各1只)活体,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的惟一经证明无误的生存的云南闭壳龟。2006年,Torsten Blanck等报道了历史背景、散布等状况,并初次报道了云南闭壳龟的人工饲养和成长状况:两只龟生存在19~31℃水域中,没有蛰伏期,雌龟杂食性。[
- 关系词条
- 玳瑁
- 麝香龟
- 缅甸陆龟
- 火焰龟
- 辐射龟
- 赫曼陆龟
- 黄缘龟
- 中华花龟
- 黑颈乌龟
- 枯叶龟
- 凹甲陆龟
- 安布闭壳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