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制度优化

admin 次浏览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并对加快推进新型...

233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立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并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全球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前瞻性战略布局,数字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数字化潮流,必须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动能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必须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特点,持续拓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要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特别是人工智能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将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加速,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必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筑牢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根基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基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顺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产业体系。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定不移地夯实制造业基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集群发展迅速,形成了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要进一步优化集群布局,引导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聚集。推动集群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设备更新工程,推动企业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完善智能制造推进机制,探索场景模式、攻关系统解决方案、制定标准、评估评价,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升级。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融合技术创新和应用,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机制。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制造业优势更加明显。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打造了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要巩固和发挥优势,实施重点产业链发展行动,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完善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合作机制,增强产业根植性。

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机制。稳定制造业比重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要优化财税政策,保障战略任务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建立金融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机制,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完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重要着力点。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统筹谋划,协同创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深化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全方位赋能。

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和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发展卫星互联网,推进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研发。加强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围绕典型场景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推动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全面互联互通,优化业务流程,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智能工厂。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给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推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

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要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业务和流程创新,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工业电商等新业态,鼓励开展第三方智能服务,实现更广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更深程度生产方式变革、更高水平价值创造。要引导企业组织管理创新,鼓励支持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等新企业形态发展,培育资源共享、价值共创、风险共担等新型产业组织模式。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龙头企业,构建引领行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强数字产业基础建设,形成上下游关联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数字产业人才队伍。健全数字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数字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强化數字产业金融支持,提升数字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健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围绕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和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科研仪器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脑机接口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完善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基础性制度。加快完善平台经济、数据等重点领域基础性制度,激发平台、数据等要素活力,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平台经济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要规范平台经济监管,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技术与产品水平。构建算法安全治理体系,完善算法备案、分级管理、安全评估等制度。健全保障平台企业境外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

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探索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参保办法。

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适应数据要素特征的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和发挥价值。推动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交易有序高效运转,促进数据共享。

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国家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安全开放。

建立合规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设规范数据交易市场。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完善标准规范,构建重要数据识别、目录备案、风险评估等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随机内容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名称:青白江咚波电子商务网
2、本站永久网址:http://www.zcxhd.com
3、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4、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