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内奶源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奶价持续走低,养殖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专家指出,奶牛养殖业需借鉴生猪产业经验,适度压缩产能,以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 2024年,国内生鲜乳...
近年来,国内奶源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奶价持续走低,养殖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专家指出,奶牛养殖业需借鉴生猪产业经验,适度压缩产能,以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
2024年,国内生鲜乳产量持续增长,但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导致供需失衡,奶价下跌。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指出,2024年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高于2023年,行业整体亏损面超过80%。
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5月,大型乳企平均每天将2万吨生鲜乳用于生产奶粉,约占收奶量的25%。截至6月底,龙头乳企奶粉库存量不低于30万吨,奶源过剩问题突出。李胜利认为,奶源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增长过快,而消费增速放缓。
奶源过剩导致奶价持续下降,养殖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2024年5月,生鲜乳价格平均为每公斤3.34元,同比下降0.55元,而养殖成本仅下降0.31元,奶牛养殖利润首次出现负值,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面对困境,专家建议借鉴生猪产业经验,适度压缩产能。近年来,国内生猪养殖业通过调整产能结构,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李胜利认为,奶牛养殖业也应采取类似措施,以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
自2024年以来,国内奶牛养殖业已开始去产能,3月份至今,全国每天减少近4500吨原奶供应量,相当于约15万头泌乳牛的产量,主产区生鲜乳价格已出现回升。但从长期来看,奶牛养殖业仍需进一步优化产能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受奶价上涨带来的乐观预期影响,2020年至2022年期间,国内大型牧场建设浪潮涌现,奶牛养殖规模迅速扩张。据奶业专业杂志《荷斯坦》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增和扩建的牧场项目共计166个,涉及奶牛存栏量达到98万头;2022年,相关项目数量约为148个,涉及奶牛存栏量超过100万头。
随着2023年大量新建牧场陆续投产,国内生鲜乳供给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李胜利根据每公斤生鲜乳亏损0.4元、每头奶牛日产奶量35千克的平均水平估算,一个存栏量达1000头的牧场每年需要消耗240万元的现金流。他预计,在行业调整期,30%以上的小型牧场将会退出市场,部分大型牧场也将面临重组和并购。适度淘汰奶牛、压缩产能成为缓解生鲜乳供给过剩局面的必要举措,而出售部分中低产奶牛甚至后备牛,保障现金流安全,更是当下牧场经营的首要任务。
进入2024年上半年,下游乳制品企业与上游养殖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奶牛养殖业去产能计划。据李胜利了解,宁夏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已从2023年底的91万头下降至2024年5月的81万头,部分牧场甚至已经停止了后备牛的饲养;河北地区的奶牛养殖场数量也从2024年初的833家减少至745家。截至6月份,国内大型牧业集团已累计淘汰近5万头成年母牛,占其奶牛存栏总数的10%。自3月份启动去产能工作至今,全国每天减少的生鲜乳产量接近4500吨,相当于减少了约15万头泌乳奶牛。
“去产能工作已初见成效,国内主要奶牛产区的散牛乳收购价格已从不足1元/公斤上涨至2.4元/公斤,部分抄底者开始关注后备牛市场。”李胜利表示。
澳亚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董事杨库在一次行业大会上介绍,澳亚集团应对当前市场周期的主要措施是适度控制牛群规模,去除过剩产能。2024年1月至6月,澳亚集团淘汰的泌乳牛数量比原计划多出3800头,每天的生鲜乳产量减少了150吨至160吨,奶粉产量也相应减少。澳亚集团还积极采取运营管理措施,降低每公斤生鲜乳的生产成本,保障牧场现金流安全,减少牧场原料库存,将后备牛饲养量控制在40%以内,同时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宝梁透露,面对饲料成本上涨、奶价下行的双重压力,公司一方面深化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布局甘肃、内蒙古等地,逆势扩张牧场规模,并着手推进老旧牧场的清退工作。
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则建议,从养殖端来看,国内奶牛单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果国内牧场奶牛平均单产能够达到11吨甚至12吨,即使在当前的奶价水平下,牧场也能实现盈利。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淘汰落后产能奶牛,并通过育种技术提升整体养殖水平。从消费端来看,当前国内奶酪等干乳制品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婴幼儿奶粉中使用的乳清蛋白、乳铁蛋白等高附加值原料仍依赖进口,加大牛奶深加工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将为中国奶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在政策层面,魏立华建议国家建立大包粉收储制度,以稳定市场预期。